行业动态

如何从知识科普拓展到关系培育?

来源:上海仁机 - 十一年专注于辐射检测领域
发表时间:2018-08-23 00:00:00 | 阅读:

 

 

 近日,核行业公众开放日(周)活动如约而至。我国核与辐射系统各相关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贴近公众的核与辐射科普宣传活动。“魅力之光”“核安全文化校园行”等活动在近几年逐渐成为全国性科普活动。这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年度品牌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借助开放日(周),向公众普及核科学知识。

就核能行业的公众沟通形式及方法等相关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孙浩专访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邓理峰。

1 近年来,核电企业走向透明开放的步伐大为加快,您认为,我国核科普实施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经过多年的探索,核行业公众开放日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开创性地打开了核电科普的全新局面,回应了公众对于发展核电的疑虑,取得了核电科普的重要成就。但是,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科普活动也面临着如何评估活动成效、如何平衡知识科普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如何在核电友好人士之外开展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正处在如何创新、突破的瓶颈阶段。

鉴于此,我们提出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的使命,需要从知识科普,拓展到以增进社会信任和积极情感为目标的关系培育。

这两者的关系,不是以关系培育替代知识科普,而是以关系培育补充知识科普,增进知识科普的成效,两者是互补关系。这一转向的本质,是从理性的核科学知识普及,扩展到以社会信任和情感为导向的关系培育。

我们之所以提出将“增进社会信任和积极情感为目标的关系培育”纳入核知识科普活动的新使命,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知识并不是提高核电公众接受度的充分必要条件。在科技知识难以近用或理解的时候,公众往往会更依赖于信任水平和情感倾向来决定是否接纳一项风险技术。

第二,公众对于有争议的科技及相关组织的社会信任水平和主观情感倾向,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对于相关客观知识的态度。换言之,当公众不信任知识的信源或者对一项技术预先存有负面情感时,即使是正确的客观知识也难以有效地影响受众。

第三,情感是公众走向客观理性决策的重要铺垫。由于人脑的特殊结构,没有人能豁免于无意识情感的影响。在认知科学家看来,人类行为的95%都是源自于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因而情感对人决策的影响常常被忽略。

2 公众沟通不到位往往成为核电行业前行的制约之一。您认为在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科普活动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我们聚焦于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的过程和效果时,发现当前面临着几个有待突破的障碍。

第一,公众主动获取涉核知识的动力不足。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在无涉及个人安全或经济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不会主动地拿出资源(如时间、钱和能力),也缺乏足够动力(兴趣、信心和效能感),去关注涉核新闻报道或者参加由企业主导的开放日活动。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之外,绝大多数公众很少关注核能问题。相较而言,在出现涉核舆情热点的时候,政府监管部门、运营单位等能够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并在这种背景下普及核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知识,更有可能奏效。

第二,公众理解涉核知识的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多数人通常不具备解读核电知识的能力。这也导致核电站周边辐射数据等信息的日常披露,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往往难以理解。

核电站周边地区日常辐射监测数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3种情境:一是如果发生核事故或危险工况,公众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迫切需要关注所在区域是否安全。二是日常监测数据的档案功能。少数公众有可能通过搜集和处理这些日常监测数据,从而对核电站构成监督压力。三是日常监测数据的透明公开,在形式上构成了对核电站合规排放的日常压力。

但是,绝大多数公众既没有能力,也很少有兴趣去了解日常监测数据。鉴于此,寄希望于通过披露日常监测数据,推动公众来监督核电企业,从而增进公众对于核电站的社会信任水平,可能难以达到效果。

第三,日常生活经验难以成为普及涉核知识的通道。日常生活经验往往是公众风险感知和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途径。与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形态能够进入日常生活不同,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并不直接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找到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中介议题(比如雾霾等污染治理),从而增加核电与公众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将会是未来核电科普和科学传播实践中的重要挑战。

3 做好核能行业的公众沟通工作无疑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从知识科普拓展到关系培育?请谈谈您的建议和对策。

以增进社会信任和积极情感为目标的关系培育,具体而言是指涉核企业通过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来培育与核电企业紧密相关的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核电长远发展铺垫社会基础。

这既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的方向一致,也和我国核电业界已经初步确立的公共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的公众沟通工作体系保持一致。根据这一工作体系,核电公众沟通部门的业务范畴并不局限在沟通,而是拓宽到了公众参与和协商治理等新职能。

如何通过关系培育,来增进普通人关注、接触和了解核电信息及知识的动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来培育公众关注核电的动力与能力。“魅力之光”“八七开放日”等活动,不限于只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科普,更在于借助这样的活动,培育参加者回归日常生活后,继续关注和学习核电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从而增强参加者及其带动的其他群体(如家属等)了解核电的能动性。

鉴于此,不同年份的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不应该是割裂和无关联的活动,而应该构建一个可持续沟通的体系。例如可以尝试为每一位参与者建立档案,更深入地记录和了解参与者的想法、疑问和关切,以及参加活动之后的改变,包括短期改变和长期改变。并基于参与者档案,来定期地回访并沟通相关信息,尤其是针对他们的疑问和关切,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更新新的信息。

第二,用创新的方式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正如前述所提出的,人的现有情感倾向会极大地影响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决策,会成为人们在接触新事实中的过滤机制。因此当人们遇到和自己现有情感倾向或意见相冲突的事实时,会倾向于抵制和剔除。这正是培育积极情感联系为何能够有助于优化核电科普,并帮助人们启动理性认知通道的功能。

不过,核电与公众日常生活缺乏交集是培育积极情感联系的主要障碍,而且并非所有的积极情感类型和强度都适合于核电。鉴于此,核电业界迫切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建立核电与公众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

目前核电业界有一些创新的探索,比如2017年中广核为纪念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二十周年而组织的“大亚湾美婚纱”活动。这一活动让核电进入公众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并在参与者的生活中留下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经历,甚至成为一种集体记忆。

第三,将核电非友好群体纳入到核行业公众开放日活动当中,并通过回应非友好群体的疑虑和关切,来提高公众对核电的社会信任。

从历年“八七开放日”等活动情况来看,活动主要是针对核电友好人士开展。从管理便利、对外宣传等方面看,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合理的。尤其是核电领域里的公共参与,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都还缺乏经验。如何逐步积累经验,特别是依照信息告知、意见咨询、公众协商,再到决策参与等不同难度的参与阶梯,循序渐进,值得思考和关注。先从核电友好群体起步,这类安排无疑是稳妥和必要的。

但是,核行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的目标旨在赢得更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对于核电态度中立、存在疑虑的群体,更有必要使其成为开放日活动的参与群体。通过开放日等活动,直面回应非友好群体所提出的有关核电发展的重要问题,尝试用制度化的方法来处理、解决社会不信任问题,将更有助于在社会公众中建立对于核电的社会信任。

res04_attpic_brief.jpg图为中广核公众开放日(周)活动现场照片。 中广核供图

 

温馨提示:网站参数仅供参考,如有变更以实际参数为准,恕不另行通知。
关注微信公众号,资讯早知道
上海仁机
上海仁机微信公众号
11年·品牌实力